军衔制起源于何时(军衔制改革什么时候开始)
其中,朱德等十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等十人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余人又被授予中将,少将等军衔,共计11614人,他们也被称为“开国将帅”。在随后的岁月中,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改变,军衔制渐渐被取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军衔
一直到1988年,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化军队,军衔制再次被引进军事系统中,9月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了新的授衔仪式,有17名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的一部分人还是属于1955年的“开国将帅”。
在这17名将帅中,洪学智,秦基伟,张震,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李德生,刘华清,向守志,李耀文,徐信,刘振华等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时候,都已经属于将军衔,其中洪学智更是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
两次被授予上将,成为我军历史上的奇迹
洪学智出生在安徽金寨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刚记事的时候,他的母亲便离他而去,到了10岁,父亲又不幸撒手而去。后来在地下党员的引导下,洪学智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16岁他便参加了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21岁的时候,洪学智升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的主任,是红军的一名高级将领。在长征的途中,洪学智坚持灵活机动的民族政策,与草地周围的少数民族交好,给红军部队筹集了大量必要的补给。
抗日战争年代,他率部参加过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并在华北与日伪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后期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负责教学工作,为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洪学智和大将黄克诚成为搭档,率领新四军三师进驻东北,在三下江南的战斗中,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击,保卫东北根据地的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台湾国民党政权割据一方的局面,洪学智率军在1950年,发起了万山群岛战役。
第一次利用海陆协同作战的方式,击溃了以海峡优势作为依仗的国民党残军,有力地巩固了华南沿海的安全形势,也给龟缩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极大的震撼。同年,洪学智又来到朝鲜战场,任志愿军后勤部总司令、组织部队对帝国主义进行物资运输线的绞杀行动。
展开了军事对抗,利用各种手段,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在这场生死战斗中,他率领部队打破了美国人的封锁,使后勤部队按时按量地给前线作战部队提供了各种补给,并建立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因为功绩突出,两次授衔中,他都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国军事史的一个传奇。 2006年,洪学智病逝在北京。
上甘岭
作战风格勇猛,上甘岭痛击美军
秦基伟是湖北黄冈人,他家世代以种地为为生,生活比较清苦,从小他就担负起了生活的重任,做过很多艰苦的工作。在岁月的磨合下,秦基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为富不仁的地主阶层,他更是深恶痛绝。
因此,当土地革命到来他家乡的时候,秦基伟立刻就加入这支革命的队伍中,并成为儿童团的一员。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虽然此时秦基伟才11岁,但他也积极参与到这场大风暴中,并在起义之后,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成为革命的一员。
后期参加了数次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猛将。特别是在对黄安县的进攻中,因为阵地周围的高地被敌占领,使进攻的部队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这紧急的时刻,秦基伟护送徐向前亲临前线,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终于夺回了阵地,胜利的占领了黄安县城。
秦基伟
在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只身一个人来到山西太谷一带,发动游击战,在他的努力下,极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并在太行山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他也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的游击支队司令。
在此期间秦基伟经常是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梭,亲赴一线搜集日伪军的情报,不断地袭击炮楼据点,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秦大胆”。在经历解放战争的硝烟后,秦基伟又在1952年的朝鲜战争中大放光彩。
秦基伟
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搏杀了40余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1955年的授衔中,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主要负责昆明军区的工作。
1988年,他晋升上将衔,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全面主持国防建设工作。1997年,秦基伟因病在北京逝世。
台湾解放
善于沟通积极争取力量,对台湾解放有独到见解
张震1914年出生在是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一个贫困家乡。年轻的时候,因为饱受地主的压迫,因此早早就参加了革命运动,并两次参加过“平江扑城”暴动。在1930年,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并随部队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
长征开始之后。张震已经成为了红三军团的一个营长,特别是在湘江战役的时候,张震的所在的营为前卫营,在湘江两岸与追击的国民党部队展开了生死搏杀,最终以全团损失一半的代价,将敌人妄图将红军部队歼灭于湘江的计策打破,为长征的胜利,立下了关键的战绩。
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张学良的部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围攻我军,但屡战屡败。特别是在山城堡战役中,东北军损失惨重,张震抓住这个机会,向东北军宣传红军的抗日思想,一定程度上缓和我军周围的斗争环境。
张震
在抗日统一阵线达成之后,张震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在这里他有发挥了自己善于交际的特长,为巩固团结抗日力量做出了贡献。在后来解放战争中,张震主要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了陇海铁路线一带的战斗。
特别在1948年,他还协助粟裕同志指挥了济南战役,为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重兵防护的城市开启了先例。中华人民国成立之后,张震于1953年率部赴朝鲜参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代军长,参加了夏季战役,金城战役。
同时在防守台湾,张震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了先占领大陈岛,再占领金门的正确战略路线,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955年,张震被授予中将军衔,在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在90年代的时候,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2015年逝世于北京。
郭林祥
在战争年代勇冠三军,为解放事业立下功勋
郭林祥是江西永丰人。1930年参加了革命队伍,并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在抗日战争中,他主要负责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并率部参加了彭德怀同志指挥的百团大战,在沉重打击日军的同时,提升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
解放战争中,郭林祥是著名“皮旅”的副旅长,在皮定均司令员的指挥下,参加了中原突围,解放太原的战斗,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主要在西南,川北一线主持工作,为我国的西南剿匪和平叛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后在1988又被授予上将军衔,2010年,郭林祥病逝于北京。尤太忠1918年出生在河南确山,幼年的时候,因为家贫尤太忠早早就踏入了社会,主要给地主放牛。
郭林祥
但他非常喜爱学习,虽然不能进入课堂,但他依旧在放牛坚持学习,并能够将《三字经》的内容倒背如流。1931年,年仅13岁的尤太忠参加了红军,被任命为连队的勤务兵和司号员,成为一名红小鬼。
在战火考验中,尤太忠快速成长,到了长征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排长。虽然他革命意志非常坚定,但在长征途中差点走进鬼门关,在红军部队过草地的时候,因为营养不良,供给不足。
很多战士都身患重病,尤太忠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就在大家准备将尤太忠放弃的时候,路过的红三十一军的政委詹才芳伸出了援手,将尤太忠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尤太忠在后来感叹着,如果没有詹才芳的帮忙,也许他早就在草地的沼泽之中。
尤太忠
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太忠跟随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斗争,取得了不少战绩。尤太忠不仅在指挥作战方面颇有作为。同时他的记忆力也非常的好,每次召开军事会议,尤太忠从来不做任何记录。
每次散会后,都能将上级讲述的内容,详细准确地传达给下面。1953年。从朝鲜归来的尤太忠,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的军长,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王诚汉将军也是湖北黄安人。1917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父母都非常勤快,但因为受到地主的压迫,生活依旧是捉襟见肘。
王诚汉
但王诚汉的父母却对教育有比较先进的看法,知道读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很早就送王诚汉去私塾读书,希望通过仕途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但因为家庭条件过于贫穷,王诚汉没有读多少书,便早早的辍学帮助家人减轻负担。
11岁的时候,王诚汉离开家独自出外谋生,在社会上遭受了各种白眼,也磨练了自己的性格。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之后,王诚汉看到那平时横行的地主四处逃窜,因此便决意加入了红军部队。
随着革命生涯的增加,王诚汉在严酷的环境下锻炼成了一个顽强的红军战士。1932年,王诚汉还进入了红军大学的第三期学习,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指挥人员。
王诚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伏牛山一带坚持敌后斗争,多次狠狠打击了日军发动的“蚕食”作战,使敌人始终无法摆脱游击战的困扰。在解放战争时期,王诚汉是著名“皮旅”下主力团“老虎团”的团长。
在中原突围中,王诚汉成为掩护主力撤退的后卫部队,他们在国民党重兵合围的态势下,硬是顶住了敌人的进攻,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后期又在孟良崮为歼灭敌整编74师立下了首功。2009年,王诚汉将军病逝在北京。
李德生
不仅在革命年代有所作为,在和平时期也贡献颇多
李德生,1916年4月生于河南新县,因为家庭贫寒,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并1932年2月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主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事保卫工作,参加了数次反“围剿”的战斗。
曾经在八庙垭战斗中身受重伤,李德生除了作战勇猛之外,也非常善于学习,经常利用战斗的间隙,翻阅军事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在有“疯子”之称的著名战将王近山领导下,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及上甘岭战役。
在这些战斗中,李德生不断地总结战斗经验,以土木坑道为主要作战方式,扬长避短,在给敌人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减少了我军的伤亡。回国后李德生任12军代军长,他非常重视士兵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训练模式。
李德生
他曾经主持总结“郭兴福教学法”,使全军掀起了一股大练兵的高潮,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的整体素质。他在1955年中被授少将军衔, 而后在1988年又被晋升为上将衔,2011年李德生在北京逝世。
刘华清也是湖北黄安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曾经在私塾读过几年书,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后,刘华清很快就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担任了本村的儿童团长,1931年,更是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并逐渐成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华清主要负责我国海军部队的建设工作,1945年进入著名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毕业之后成为北海舰队的副司令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