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预测吗(地震局能预测地震吗)
这是过去1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的记录。地震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次。其中,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达到每年100~150次。90%以上的地震分布在活断层、活火山等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
面对地球能量的这种强大而迅速的释放,我们能否预测它的到来,避免灾难的发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们常说,地震预测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即“时间空强三要素”。但要想预测未来,首先要了解过去的规律。
比如这个区域,这些点代表了历史上发生过地震的地方。点越大,地震越强。
我们在这个断裂带上框出一个区域,选择一个参考位置,提取距离它1000公里的地震记录,按时间序列排序,得到这样一系列的数据点,这些数据点代表了这个位置的地震历史。
看起来你还看不出其中的规律,但是当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对待盒子里的每一个区域,就得到这样一幅图。在这些空白 *** 域之后,将会发生7~8级以上的大地震。
这似乎揭示了地震的规律:地下能量释放的节律经历了漫长的地震孕育期、地震发生的快速期和震后的调整期。这些“空区域”可能代表地震即将发生的地方。
但是用“空面积”来预测地震风险太大。大笔一挥,可以圈出一大片土地。我们不能每年都让这么多人等着地震吧?
于是人们想到了一种更准确的预测方法,地震前兆法。
在蛤蟆街、地震云、气功偏头痛、电视雪花点、易经八卦等众多“偏方”中,找到更科学可靠的地震前兆,有赖于我们对地震物理机制的认识。
一个经典的物理机制是扩容-扩散模型,该模型将地震分为五个物理过程。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壳积累能量,产生一些微小的裂缝。当能量积累达到岩石强度的1/2~2/3时,裂缝开始扩张张开,导致岩石体积膨胀。周围的地下水被抽入这些裂隙,导致岩石的抗剪强度骤降,直至突破岩石断裂的强度极限,能量瞬间释放,从而产生地震。地震后地下力场重新调整,地下水扩散诱发余震。
整个过程会带来一系列宏观的地震前兆,仪器会捕捉到这些前兆。
比如第二阶段,岩石膨胀导致地面起伏倾斜,第三阶段,临震时地下水涌入裂隙,带出岩石中的放射性气体氡,使氡含量急剧上升。
利用这些科学前兆观测,1975年2月4日,我国成功提前数小时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避免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它曾为人类攻克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带来曙光。
然而,事后看来,海城地震仍然太特殊,无法复制。次年的唐山地震给地震预测泼了一盆冷水。
加利福尼亚在1985年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预测下一次地震将于1988年1月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随后几年,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这一地区,但等待的6级以上强震直到2004年9月才姗姗来迟。
为什么还不确定?
这是因为地震的物理过程远比想象的复杂。比如科学家发现岩石圈不是钢板,而是在30~50公里深处的塑性状态,就像两面都有果酱的三明治。其中,塑料物质甚至在流动和碰撞。
在《自然·地球科学》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用仪器获得了以下四幅穿越横断山区的横断面图像。这些红 *** 域对应的是塑性流动物质,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现了两条巨大的地下暗流。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可能与这种地下暗流有关。
因此,极其复杂的地下结构和物理过程使得地震预测,尤其是临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既然目前无法预测地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地震预警赢得宝贵的避险时间。
例如,2019年6月17日22时,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级地震。成都提前61秒启动110社区喊话器广播预警倒计时。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发生的瞬间,震源激发或二次叠加会产生以下四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S波和两种面波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更大。
因为P波传播速度最快,当台站检测到P波时,会立即向预警中心报告。预警中心立即通过公共通信部门向电视、手机、社区扩音器等终端广播预警信息。在其他地震波到来之前,通知远处的人避险,停火车,停工厂。
然而,实现地震预警并不容易。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间空强三要素”。
在传统的地震速报中,地震台要等到P波和S波依次到达后才能得到“三要素”。比如这个台,记录的是P波和S波的初至时间。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在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基础上获得从站到源的距离。
这是经典的大森公式。
基于三个台站对同一地震的记录。画三个半径为R的球面,相交于一点,就是源的位置。将震源投影到地面上得到震中,计算出台站的震中距,代入这个经验公式,然后估算震级。
但是,地震预警等不了那么久。监测到P波时,台站必须立即给出“时间空强三要素”。这需要对算法进行调整。
本文介绍一种“更大交点法”,只需要P波数据的前3秒,就能快速给出“三要素”,实现预警。
研究表明,如果提前3秒接到报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得到报警,伤亡人数可减少39%;提前20秒,伤亡人数可减少63%。
预警算法不断迭代。针对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暴露出的新问题,介绍了无需提前计算“三要素”即可实现地震预警的数值模拟方法。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今天的地震预警技术越来越成熟。2022年,中国地震局将建成全球更大的地震预警系统“全国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一张网”覆盖全国。共设置15391个站点,实现了重点区域站间距10~15公里。
-
关键词: 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