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院士(颜宁为什么要去美国) 每日速讯

2023-02-10 09:52:09

来源:财富中国

人才作为高端资源,如今愈发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一环。

杨振宁曾在国家自然科学颁奖典礼上说过:“人才是立国之本。”

但如今国内高校学风污浊,屡屡出现论资排辈、利益输送的现象。


(资料图片)

于是,许多专心治学的人才纷纷出走国外,清华教授颜宁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颜宁一气之下出走清华” 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许多人对颜宁的行为表示愤慨,并对国内学术风气进行了批评。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颜宁能引起舆论这么大的讨论呢?

01、父母的鼓励

1977年,颜宁出生于山东章丘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

原本颜宁未来的人生就是在村里相夫教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不过彼时高考恢复,村里的知青挑灯夜读,准备坐上改革开放第一班快车。

颜宁的父母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逐渐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长大后的她被父母要求在家里念书,有时候留村的知青还会上门辅导。

“当时同龄人都得下地干活,我觉得太累了,我还是喜欢在家念书。”

在父母的督促下,颜宁开始苦读经典,自己的读书天赋也被不断发掘。

1990年,颜宁便以全县前十的成绩考进了章丘一中。

知道成绩后,颜宁的爸妈在村里走亲访友,夸赞自己女儿聪明。

不过乡亲们却投来嫌弃的目光:“一个女娃子读什么书?有用么?”

颜宁的爸妈一下子被这句话给戳中了,失落地回到了家中。

“毕竟女儿最后还是得嫁出去的,她再聪明,最后跟咱也没关系。”

另外更令他们发愁的,还是去城里念书所需要的高昂的学费。

颜宁回忆当时,说觉得自己可能上不了学了,捂在被子里哭了一宿。

出乎颜宁意料的是,爸妈东拼西凑,最终还是凑出了这笔钱。

临行当天,爸妈提着大包小包,陪着颜宁等着前往县城的公车。

等到车来的时候,颜宁的父母跟她说了一句至今她都印象深刻的话:

“颜宁啊,好好读书,无论怎样爹娘都支持你。”

颜宁在那一瞬间控制不住情绪,抱着爸妈,泪流满面。

她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能让爸妈失望。

就这样,公车承载着颜宁的决心和父母的期盼,朝县城缓缓驶去。

02、一封自荐信

颜宁没有食言,她在高中的四年里拼了死命读书,成绩优异。

在同学眼里,颜宁这个人很奇怪,他们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拼命。

实际上,这个埋头苦读的小女孩早就已经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为了爸妈,为了自己的未来。” 这是颜宁平时最爱念叨的一句话。

高三的时候,颜宁就已经获得了两所大学的免试邀请,只不过她没有接受。

此刻的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清华大学。

1996年,颜宁毫无压力地考上了清华大学,一时成了乡里的话题人物。

章丘政府还专门提供给颜宁一笔学费,免除了颜家的后顾之忧。

不过颜宁却犯了愁,她生物读得好,但又酷爱小说,一时不知选什么专业。

思考到“怀疑人生”的颜宁最后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毕竟她是理科出身。

时光荏苒,一转眼四年过去,颜宁顺利毕业,成了一名真正的“科研狗”。

只不过颜宁和几位同专业的毕业生却遇到了难题,他们找不到工作。

2000年,彼时中国几乎没有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团队和公司。

其他的同学托熟人推荐或者申请国外留学,而没钱没势的颜宁却撞到了墙上。

“虽然当时毕业即失业,但我没有放弃,一直都在找大学和机构。”

一次偶然,23岁的颜宁发现分子生物学的老前辈施一公在普林斯顿执教。

为了能找到未来的出路,颜宁十分大胆地给普林斯顿大学写了一封自荐信。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常青藤名校的王牌专业是看不起清北的。”

颜宁在信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成绩和优势,并表达了自己关于科研的想法。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份信竟然引起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老师的兴趣。

很快,招生办对颜宁作了考察,施一公知道消息后也力荐颜宁来校做科研。

就这样,颜宁通过自己“硬刚”的方式顺利拿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

为了证明自己,颜宁几乎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工作,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

皇天不负有心人,颜宁的付出很快就迎来了回报。

她在美国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评选为 “年度科学十大进展”。

此外,颜宁带领的小组在国际顶级生物分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加起来超过了国内总和。

仅四年时间,颜宁就拿到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而同期的学生需要七年之久。

到了2007年,学成之后的颜宁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她要回国任教。

03、鞠躬尽瘁

其实,颜宁在美国就已经收到了许多高校的任教邀请,但她不为所动。

回到清华后,颜宁被委任为分子生物学教授,她成了清华最年轻的女教师。

清华大学为了能尽快出研究成果,还为她特地引进了全球领先的冷冻电镜技术。

当时国际科研界上有一个长达半世纪的未解难题,是关于蛋白GLUT1的结构解析。

颜宁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中国团队,耗时六个月,完成了蛋白解析。

因为这项成果,她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颜宁为清华大学在国际科研圈子里挣足了脸面。

颜宁的成就很快引起了公众的质疑,特别是“眼红”的同行。

许多人认为颜宁只是靠着冷冻电镜设备,“靠钱砸出来”研究成果。

但这些言论并没有影响到颜宁如火如荼的科研事业。

2016年,颜宁荣获“中国科学之星”称号,次年,正当大家认为颜宁即将入选科学院院士的时候,颜宁却在评选中落选了。

但她入选了“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学人物”。

这一消息很快引爆了科研圈,颜宁后来赴美任教的消息还上了微博热搜。

网上众说纷纭,许多人开始质疑和嘲讽颜宁,骂她“卖国”、“叛徒”。

由于颜宁早年开通了微博,她只好一遍遍解释:“我只是想换个环境工作。”

不过网上更多的讨论还是将矛头指向了国内日益浮躁的科研环境。

当时著名科普专家袁岚峰力挺颜宁:“她将我国分子生物专业往前推了二十年。”

实际上,颜宁回国这十年间,她培养的学生和团队数不胜数。

为国,她已鞠躬尽瘁。

许多网友知晓实情后,对颜宁赴美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

而回到美国任职的颜宁于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圆了自己的心愿。

同样地,颜宁当选院士这一消息很快又上了热搜,只不过这一回更多的是感叹:

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科研承认,却在异国他乡成了科学院院士。

果然错不在颜宁身上,中国科研体制本身就存在问题。

其实,在我国以资历作为衡量标准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其实很难有发展空间。

不是被专业劝退,就只能出国“支援”他国,科研人员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如果要大力发展科研事业,就不得不认真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晋升机制。

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更多动力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颜宁的经历更多是一个提醒,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这群“新人”。

作者:白子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