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的原因(信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 *** 普及,自然有很多物流。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兄弟(当然还是大叔)也多了起来。在我看来,后勤哥信任人的能力很强。
(资料图片)
广州大道南方报业门口有“快递一条街”。很多物流公司的收发摊位在路边一字排开,每天有上千个包裹和邮件在这里投递。很多俊男靓女会从写字楼里出来收送自己的快递。快递签收就行了。
记得小时候去邮局收包裹,其实没那么简单。这需要复杂的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份识别。但快递小哥似乎天生就信任其他人,以为没人带头。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些奇葩证明:你要证明你妈妈是你妈妈,你要证明你是你爸爸的儿子;还有更离谱的:你要证明你还活着。看到这些证明,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感,无语呵呵呵。我感觉我们进入了一个谁都不可信,谁都有危险的世界。
其实,我们是否信任他人,真的与这个社会和他人无关,只与我们自己有关。那些抱怨这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社会,把自己的能力推向社会的人,不过是以此为借口罢了。
五彩缤纷的世界,肯定有值得信任的人,也有不值得信任的人。它们就在我们周围。那么,如何给予值得信任的人信任,识别不值得信任的人拒绝,就看你的读官能力了。
“一个人对别人的防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缺乏信任的世界。
几十年前的一场浩劫对中国社会的伤害更大,它直接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所有人都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正如我的一个案例分享给我的:“看到爱我的男朋友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我就不再相信男人了。”很多人说我不信任你是因为你不值得信任。
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当我们发现周围的人都不值得信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特别孤独,觉得无法和别人建立关系。同时觉得生活很无聊,甚至不想找个人说说话。当然,你找不到一起生活或者一起工作的人。每天就像在战场上作战,疲惫不堪。
我们很小的时候,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可信,坏人不可信。当然,我们对很多事情也有刻板印象,这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评估自己是否可能受到伤害,然后贴上标签,选择是否信任对方。比如:骗子和警察等。
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很简单,每个人都很纯洁友好,却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环顾四周,让自己存在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中国有句古话,损人不利己,防人不利己。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以一种防御的态度对待他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别人不可信。
当我们内心感到安全时,我们会充满信心地信任他人。
“宁愿相信有鬼,也不相信男人的破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跟我交朋友不就是想要我的钱吗?”这些经典的话解释了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报喜不报忧”,似乎是不想让父母担心的意思。为了父母,其实是对家人的不信任。我们根本不相信我父母爱自己。一个缺乏信任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互相伤害的世界。
不信任别人是心理创伤的结果。
当然,这也是自我能力弱化的表现。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典型的创伤后体验。为了保护自己,我们自然会避开蛇之类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被亲近的人伤害过,我们就会避开亲近的人。人的防御机制是一种保护我们内心感受,抵御焦虑、恐惧等不良体验的机制。是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无意识机制。其中一种防御方法叫做“一般化”,我说的就是这个。
信任别人是一种自我能力。不能信任别人是我们能力不足的表现。当我们觉得不能相信任何人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我是不是处于一种恐惧和敏感的状态?
我看到的别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我有足够的能力去冒险或犯错吗?
我是否认同人际关系中的交换原则?
我是否接受信任他人是有代价的?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关系。区别在于我是和真实的人建立关系还是和想象中的人建立关系。
其实容易信任发生在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快递小哥和货主的关系,或者有普遍规则的关系,比如一手交钱一手送货。
信任危机通常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或者最应该信任的关系中。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它确实发生了。因为,起初,信任的破坏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和母亲有关系。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完成两种体验,成为性格结构的框架:一是安全感,二是我和你的边界感。
而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会很容易突破界限,控制宝宝,在让孩子成为妈妈的一部分的过程中,获得暂时的安全体验,所以不能给宝宝稳定的照顾,宝宝得不到安全的体验。
母亲给予婴儿稳定的照顾是信任的之一步。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对他人有高度的信任。
我妈是个比较焦虑的人,她对我的信任教育:出门一定要小心,外面坏人多。
@蘑菇老师
其实她不知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扮演一个经常威胁我,给我制造不安全环境的“坏人”了。当然,知道这些并不是责怪父母,而是让我们能够看到相对的真相,明白规则,获得成长的机会。
在更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加现实和诚实。因为一个满意成长的孩子安全感更高,他与世界的关系是友好的。在充满焦虑不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畏惧,当然也会有愤怒。
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博弈、竞争、对立,这是他们的自我防卫,因为人不能相信自己的敌人或对手。他们的生存策略是熟练运用各种技能,包括作弊。
不信任是一种防御性、对抗性的心理状态。
不信任是一种防御性、对抗性的心理状态,害怕受到伤害或利益受损。
对于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恐惧的人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伤害他的人。
当然,这些可能的外伤只是他内心投射的结果,“疑人偷斧”的典故就是投射的意思。
在他投射的世界里,他看不到别人是什么,他也不可能知道。一切靠想象。就像一个胆小的人走夜路,他会认为周围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可能来自对自己有害的东西,所以特别紧张害怕。即使身边有可能帮助他的人,他也会认为那个人是“鬼”。
如果我们感觉不好,自我价值感低,那么我们绝对不相信会有人喜欢我们,爱我们。别人表达爱意的行为也会被我们解读为抛弃我们或者抛弃我们。只有别人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才会放松警惕。
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经历:他和朋友约好了,在约定的时间到了约定的地点,朋友却没有到;给朋友打 *** ,但是关机。这时他感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做出了这样的解读:他的朋友不守信用是因为他不在乎我,他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他要离开我了。然后觉得被羞辱,被忽视,最后恼羞成怒。所以他决定和那个朋友一刀两断。
事实上,他的朋友因为想准时赴约,匆忙中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手机也坏了,被送进了医院。由此可见,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塑造的。我朋友给自己的定义是:我不被别人重视,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没有人会喜欢我。
要信任别人,首先要信任自己。
在与人的关系中有一个交换的原则。是合作共赢,换来的是利益。最简单的交换是物质交换;而高级交流就是情感体验和情绪的交流。人们购买喜剧的门票是因为金钱和投资可以换取情感上的满足和放松。情感满足是交换的更高形式。
那么,信任在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信任的功能就是让这样的交换发生并保持平衡。说白了,没有信任,交换就不会发生。在内心深处,没有信任,关系将不复存在。所以,没有信任能力的人是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他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只存在于理性层面或者通俗意义上的社会层面,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关系。
没有信任能力的人容易依赖,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的期望很高。我们会认为自己是需要对方来完全满足我们的人。我们会紧张敏感,自然会注意对方的言行。这时候信任是不存在的:翻手机、盯梢、灵魂呼唤,都是为了寻找“对方要走了”的证据。而另一方——一个被贴上“背叛者”标签的人,如果不做出背信弃义的事,似乎是在为那个标签惋惜。
之所以不能信任,是因为我们没有独处的能力,觉得自己没有自理能力,没有自我负责的能力,极度依赖自己的内心。我们内心的“婴儿”状态,让我们对别人的期望过高,几乎要求自己是“万能”的母亲,否则不配得到朋友和资源 *** 的信任。但是没有人能成为“万能”的母亲,所以我们信任的能力已经被自己的依赖所湮灭。
所以,信任与他人无关。
当我们自己的资源足够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期望就会不那么强烈,我们就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世界会更加客观和宽容。当我们内心感到安全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心地信任别人。所谓“艺术天赋大胆”。说到底,不信任是一种防御性的对抗心理状态,害怕受到伤害或利益受损。
一般来说,信任他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安全感+客观认知+自我资源满足+可控风险和成本。
在一个契约精神不足,缺乏互信的社会,信任他人的能力尤为重要。有了信任,就有了关系,人际关系是人存在的基础。所有人的社会活动都是关系。
美好的生活始于学会信任他人。你要对外界友好,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信任优优资源网TA。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