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帘听政的地点是_清末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权“垂帘听政”的? _环球滚动

2023-05-24 16:44:05

来源:财富中国

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是(清末慈禧太后是如何“垂帘听政”掌权的)?)

从1840年到1949年,在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上,慈禧太后从1861年到1908年统治中国长达48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1901年,这个以保守为主,利用义和团运动向全世界宣战的老太太,宣布“要估量中国的物质资源,联合其他国家”,命令我们“改弦易辙”,实行新政。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她?


(相关资料图)

一、“同道堂”印:慈禧太后掌权的开始。

慈禧为什么能执政?不像今天女性能顶半边天,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责任都笼罩在男权的背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女性掌权的案例非常少。当女性掌权时,她们大多要被记住为“早上的鞭鸡”,她们没有正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遵守规定。那么,慈禧作为一个女性,为什么会登上政治舞台呢?并且接掌了晚清 *** 近半个世纪的大权?

咸丰帝早逝,只有一个儿子。慈禧的亲子载淳是天生的太子,母亲又被儿子看重,因此被尊为圣母太后。传闻咸丰帝临终前打算效仿汉武帝杀死苟嫔的案例,但临死前不忍下手,于是赶在期限前给慈安皇后写了遗诏,说慈禧如果违法可以杀了她。

得知慈禧试图拉拢慈安后,她甚至为慈安割肉当药导。慈安搬家,就把遗诏烧了。因此慈禧太后统治了48年。但这毕竟是官员的野史。梳理慈禧上台的原因,可以看出慈禧并非一开始就独揽大权,而是逐渐走向权力的巅峰。

咸丰帝临终前,下令立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祥国务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为了防止这些大臣权力过大,咸丰帝将“同道堂”和“御赏”的印章分别送给了载淳和慈安太后牛虎禄皇后,并规定这两枚印章必须作为颁布政令的凭证。

同治二年传世的一道圣旨,左上角盖有慈安手里的“御赏”,右下角盖有同治手里的“同道堂”。在同治亲政之前,所有政令法令都要加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由于载淳登基时只有5岁,同道堂的印章由生母慈禧掌控,慈禧取代了印章,慈禧获得了干预国事的权力。

按照咸丰帝的设计,慈禧不可能独揽大权。她只是为了防止皇权被赞相国务大臣瓜分,被用来牵制这些大臣的权力之一。按照咸丰帝的设计,慈禧只是一个发布政令的“橡皮图章”。等同治皇帝长大掌权后,慈禧也就没什么事了。然而,局势并没有按照咸丰帝的设计发展。

咸丰帝因为猜忌,在赞乡的朝政大臣中,舍弃了与皇族关系最密切的亲王,如恭亲王奕进、亲王淳奕譞等。这引起了这些皇族的不满,尤其是当时正在北京努力与英法联军媾和的恭亲王奕瑾。咸丰帝也低估了慈禧对权力的渴望。

国务大臣项赞低估大局,认为两宫皇太后无能,以为通过威胁罢官,就可以阻止两宫皇太后听政。其实慈禧是有一定文化的,能够自己看奏章,而在整个朝廷,反对这些褒扬香香的朝臣们,已经形成了一股可以取而代之的力量。最终,慈禧联合慈安、奕劻等亲信诸侯,发动了辛酉政变,罢免了赞香的国务大臣,垂帘听政,开始了她的政治之旅。

二、均势与君臣:慈禧的统治。

慈禧不甘心做咸丰帝设计的“橡皮图章”,更愿意做一个实权平台。她登基之初,十分倚重关系密切的太子伊晋,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支持她参政,并让她为国务之王,让她首席军机、总政,主管内政外交。但慈禧在熟悉政务后,多次打压其财富,最后闲置十年。这说明她有夺权的欲望和手段。

慈禧在位期间,为了巩固权力,用人行政极不均衡。比如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起家的汉族地方实力派,就已经有了“重外轻内”的倾向。晚清时期,它通过经营各种洋务事业,为自己积累了强大的筹码。她帮助自己钦点的探花出身的张之洞,以干净独特的方式,与之抗衡。

晚清时期,刘清党极力主张对外强硬,武力抵御外侮,对国家大事大加褒贬。以弹劾部长闻名的刘清党员张佩伦被释放到福建,她还担任 *** 船政部长,组织海防。结果在中法战争中,福建马尾海战大败,张培伦被判流放。

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逐渐用满人镇压汉朝。1898年政变后,鉴于清 *** 处决“一八九八六君子”,舆论对清 *** 的满汉政策和满汉权力结构提出质疑:“惩乱的对外辞令属于 *** ,故谓朝廷全是洋人。”对此,慈禧宣称:“朝廷执法时是否有歧视满汉之嫌?”声称“国家是大公,没有偏见”。

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1898年政变后,慈禧继续重用满洲的亲友。庚子年间,受到慈禧重用的宗室王在义、庄在勋与满汉大臣旧派联手,意图利用义和团运动打击异己,极端排外。“庚子事变”后,在列强的强烈要求下,这些诸侯要么被赐死罪,要么被革封爵封禁,根本没有参政的机会。

庚子后,慈禧仍重用满洲为亲。但她非常倚重老成持重的人,注重满汉官员的任用,互相协调。例如,在清末训练新军时,陆军部的领导人是奕劻亲王、铁良和袁世凯。

慈禧执政时,也试图逐步巩固地方督抚在中央的权力。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新军,逐渐成为一支统治力量。为了巩固军权,削弱袁世凯的权力,慈禧支持建立练兵所,试图将北洋六镇纳入中央 *** 的控制之下。

袁世凯最后一次上场后,试图继续管理二、四镇,得到的答复只是由他临时训练。根据当时人们搜集到的官方资料,袁世凯想在预备立宪时期监督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直隶等省的军事训练。慈禧对此渐渐警惕起来,向军部尚书的领导奕劻亲王透露:“某大臣会怎么做?”当时邮传部的下属官员孙宝轩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袁世凯权力越来越大引起清廷恐惧的情况。他还在日记中指出:“袁相城多年被朝廷倚重,权力熏心,在海上对其侧目,朝廷也怕之。”

在袁世凯“权力熏灸”的情况下,“国内百姓的眼睛”,“ *** 怕了”。为了阻止袁世凯减肥,慈禧于1907年将袁召入中枢,加入军机。有人认为此举实际上是在为袁世凯“自上而下”。袁世凯虽然不再担任 *** 官员,却当上了军务大臣和外交大臣。但是,他“还是有假嗓子,足以威慑你”。

至此,北洋军的军权名义上已经统一到了陆军部,但由于“所辖各级军官都是袁旧部武备学堂的老人”。袁世凯的威望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制衡袁世凯,慈禧还将与袁世凯不和、任湖广总督多年且同样大权在握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中央,使张灿也成为军机。

慈禧的统治注重权力的平衡,但也非常注意维护君臣关系。她周围的大臣,如军务大臣王文韶,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了慈禧专门问候他的病情,并与他讨论药方,这使王文韶感激不尽。

张之洞

清末另一位著名大臣张之洞也是这一关系中的突出人物。清朝末年,他给在日本留学的儿子写信,警告他不要做满表提案,不要和反清革命党人来往,因为他们老张家“倾其所有,一顿饭赏一千块钱,所以他们的下场就是不拿他们的好处?”清末在京为盛宣怀刺探官方情报的向涛向盛宣怀透露,“太君很清楚这个世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见,在官场人士眼中,慈禧对天下人心的把握非常准确。虽然会有亲信和私恩,但总体上能给人以处理政务的公正形象。所以晚清的大臣们,尤其是一直与慈禧统治接轨的老大臣们,都很认可慈禧的执政能力。

三、照片世界:慈禧晚年的评价。

慈禧没有书信、日记等私人文件流传下来,但她晚年留下了许多照片。在故宫博物院里,有慈禧晚年拍摄的30多种装饰性的、各种各样的照片,共计100多张,其中大部分是在她70岁生日之前拍摄的,由驻法大使的次子俞庚拍摄。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直观的慈禧形象。结合其他文献尤其是档案,可以发现慈禧晚年照片背后的政治细节,对慈禧有更深的了解和评价。

慈禧拍摄的照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之一类是化妆照。在这些照片中,慈禧身后的背景上挂着“普陀山观音菩萨”的字样,指出了她的作用。从之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档案中可以发现,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慈禧会提前设定拍照的内容和时间,指定陪同拍照的人,并命令内务府提前准备道具。但是,这样的照片并不是慈禧印刷的重点。据之一博物馆的张介绍,慈禧的照片只有10多张,远远少于其他类型的照片。

第二类是照片。这类照片,主要是拍摄慈禧此行的照片,准确记录慈禧当时此行的情景。慈禧印了相当多这样的照片,比如幻灯片中展示的“五十九根头发、鲜花、一把团扇和一顶轿子”。

第三类是合影。主要是慈禧与后妃、格格、女官、外交大臣夫人的合影。合影不是慈禧印相的重点,种类和印数都不多。

第四类是特殊写照。慈禧拍摄的标准特写照片有20多种,主要在颐和园乐寿殿前的宝座旁,已印出数百张。这些照片是慈禧拍的数量最多,印的数量也最多。其中“梳头发,穿干净衣服,拿团扇”103张,还印了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其他的特殊画像。 *** 这么大的数量,说明专门画像是慈禧赏赐他人的主流,也是慈禧对外展示形象的主要方式。

可见这样的照片更符合慈禧对自己形象的定位。慈禧要宣传的不是她的“观音”形象,而是她日常生活的正常形象。

总结起来,慈禧的照片有四大类(化妆照、人像照、团体照、特殊肖像照),这些照片表现了一定的政治细节。

之一,从慈禧的照片可以看出,1901年以后,慈禧的外交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98年政变后,康梁等保皇派批判慈禧,而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一度支持盲目排外义和团运动,因此慈禧被外界形容为落后凶残的“母龙”。

在义和团时期的外国明信片和杂志上,慈禧的形象通常被从未见过她的外国画家描绘成一个凶狠丑陋的女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的观众礼仪发生了变化。正如当时掌管外交部的奕劻亲王所宣称的“优待和隐含的羁绊”一样,慈禧开始在外事活动中显示她的风度。清末,这位外交大臣的夫人多次受到慈禧的接见,并与她有过亲密的交谈。

他们看到了慈禧严厉、阴险、邪恶的另一面,发现慈禧雍容华贵、体贴大方。在美国公使夫人的建议下,慈禧还聘请了一位美国女画家卡尔为自己画像,送到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展出,让世人目睹她的风采,以此来打消外国报刊对她的蓄意诋毁。除了人像,用照片展示慈禧的形象也是手段之一。

慈禧印制了大量她满意的照片,赠送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甚至有人认为,美国率先归还庚子赔款得益于慈禧的“照片外交”。

其次,从慈禧晚年的照片可以看出,她的思想仍然是新旧交替,以旧思想为主。这体现在慈禧照片的构图、背景布置、光影运用上,尤其体现在她的化妆照上。在慈禧的化妆照中,慈禧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是有情众生,有一定的宣扬“德”的动机。

这种“妆照”在清代宫廷画像中也有历史渊源。比如雍正帝和乾隆皇帝都有世代相传的佛像。到了慈溪,唯一发生的变化就是采用了西方摄影,其他布景和道具的选择等等。,都沿袭了之前的佛服传统。拍一张小照片和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一样的。虽然慈禧下令实施新政,但清末新政的变化还是逃脱不了“中体西用”、“旧瓶装新酒”的命运。

再次,慈禧晚年的照片也显示,她和以前一样在清末掌权。在这些照片背后悬挂的横匾上,要么写着一长串慈禧的徽记,要么写着“大清圣母、皇太后万岁”。据张说,慈禧也穿着龙袍拍照,其中63张是“穿着手提钻和龙袍”。最初仅用于皇帝的象征性称呼“万岁”、“龙袍”等。,用在慈禧身上,也反映了同治以来,慈禧垂帘听政。虽然表面上皇帝仍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的权力已经下降了。这些带有“万岁”标记的慈禧穿龙袍的图片,不仅用于国际上对各国的外交馈赠,也用于赏赐大臣,体现慈禧对手下的特殊“宠爱”,用于巩固慈禧对权力的控制。

关键词: 垂帘听政